“我的窗外天地,大树宇宙、鸟群世界,乃至春华秋实、阴晴风信,从此消失!”
——周有光写在104岁时
上帝最终想起了周有光。
他是中国文化界的老寿星,刚刚过完112岁的生日。
他是著名文字学家、翻译家。他曾由新华银行派驻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在纽约与爱因斯坦有过交往。他曾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翻译中译本《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他笑称自己:“搞经济学半途而废,搞语言学半路出家;两个半合起来只是一个零。”
他的太太是“张家四姐妹”的老二张允和。他被连襟沈从文戏称为“周百科”。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在与张允和结婚前,他曾写信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回了一封10页纸的信,只有一个意思:“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
70年,二人举案齐眉、羡煞旁人,直至张允和在93岁去世。
他在85岁时离开了办公室,回到北京二环里斗室里读书、思考、写文章。他喝咖啡红茶,看电影大片,开网络博客,99岁那年游览天津,小辈儿们称他“新潮老头”。2000年以来他几乎每年出版一本新书,拥有众多书迷。
他就坐在书房里那张黄色小书桌前,读书,写作,会客。他爱讲笑话,讲着讲着就会像孩童一样笑出声来,一只手还会不由自主地挡在嘴前,好像很不好意思笑成这样。
“斗室并不清冷。电视和电脑使我知道国内外的时事变化,亲友和记者来访,畅谈古今人事成败,热闹了我的斗室”。
他以穿越一个世纪的睿智目光,审视人类文明和中外历史经验。百岁学人,始终怀有一颗不老火热的心。
他戏称自己是“漏网之鱼”,脱出了二十世纪那张网,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他说上帝太忙了,把他忘掉了。
他的孙女周合庆说,“他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做什么,不为感情所左右。”
这个巨变的时代里,人们似乎都在期盼着一个传奇。周有光的传奇则写满了一个世纪,在112岁这一页,他停下了脚步。
天国里,他一定是快乐的吧。他终于飞出了窗外天地,飞出了大树宇宙、鸟群世界,他终于与春华秋实、阴晴风信,自由地拥抱!
九局:您是经济学出身,半路做语言文字研究,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周有光:我是搞经济学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从美国回来,也是搞经济学,以后就在上海复旦大学教书,后来在1955年,中央举行全国语言文字改革会议,我搞文字一直是业余,有兴趣,不是自己的专业,他们让我来参加。
会议开完了,中央说你不要回去了,形成了一个机构叫全国语言文字改革会,让我去参加。我说:不行啊,我是业余搞的。
领导说这是新动作,大家都是外行!
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跟我是很好的朋友,他跟我说,语言文字改革是很大的事情,这个改行还是值得做的,我就来了。所以,改行是很偶然的事情。
许多人说语言文字学和经济学没有关系,确实关系很少。我对英语一直有兴趣,早期中国30年代的拉丁化运动我也参加了,所以这个转行呢,是从领域来讲不是偶然的,从正式的工作来讲,是偶然的。
关于百科全书的翻译是这样,中国改革开放了,邓小平到美国,跟美国总统商量,中美要做几件合作的工作,当中一件就是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这个倒是美国提出来的,邓小平很赞成。
因为当时我们封闭得不得了,国外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很多方面离国际的标准差远了。当时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呢,是中国的学术思想走进国际视野的一件大事情。
中央就找了三个人,成立了一个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美国三个人,中国三个人,我是中国三个人当中的一个,来组织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
丁聪漫画周有光、张允和夫妇。
九局:站在历史的角度,您如何看中国的语文现代化?
周有光: 我觉得语文现代化发展得非常好。
语文现代化主要是4种要求:语言要共同化,文体要用白话文,文字要用简化字,注音要用字母。
中国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始了语文现代化运动。当时的中国人只会方言,不同地方的人碰在一起不能讲话沟通。
1955年,我国召开文字改革会议。为什么开这个会?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而当时人民群众文化低,所以一定要搞语文现代化运动,并把它视作新中国成立后的大事情。我认为这个看法是符合历史的。
九局:语文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汉语拼音方案》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如今回顾《方案》的制订过程,有无遗憾?
周有光:那时我们花了6年工夫,非常认真,一丁点的问题都仔细研究。假如那个时候马马虎虎,今天就要后悔了。
汉字有6万个,可一直到1918年才制订了注音字母,后来语言学家赵元任也设计过国语罗马字的方案,都很好,但是很复杂,不容易推广。
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要重新设计。当时我们一下子收到国内外来信4000多封,许多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几百种方案,我们一个一个认真答复。
汉语拼音方案制订的过程当中有许多困难。人家讲笑话,说几个字母你们搞了3年,太笨了。
其实不止3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汉语拼音,这还只是中国的标准,拼音方案还要应用到外国,要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通过。后来我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开会讨论了3年才成功。
一直到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才被认定为国际标准。这对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重要。当时我去美国谈判,他们说国会图书馆有70万部中国书,要将全部编目改成拼音,需要2000万美元,实在没有这个资金。后来他们筹了两年才集到这笔资金,改了过来。
《方案》起初作为小学生认字的工具,后来作为文化和商品流通的工具,再后来成为国际交流的文化桥梁汉语拼音的传播比我们想象得还顺利。
书房一角
九局:语文现代化中的汉语拼音几乎没有争议。但有人认为简化字,从技术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比不上繁体字,而且割裂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您如何看?
周有光:现在许多人不了解历史,认为简化字是新中国的独创。其实,简化字在古代就已经存在。我这里有一本书,叫做《简化字溯源》,这本书把最早的简化字都拍了照片。你看,简化字的“还”字,在汉简上面就已经有了。
许多人认为书法一定要写繁体才好看,这话不对。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占总字数的1/3。历代大书法家不乏写简化字者,许多简化字是书法家创造出来的。所以说,简化字跟书法没有矛盾。
九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国门,有的地方还掀起了“汉语热”。未来汉语能像英语一样流行吗?
周有光:国际共同语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旦一夕能改变的。英语的推广经过400年的历史。英语变成世界共同语,不是开会决定的,而是事实的变化。
为什么英语流传这么广?因为全球化。选择英语有5个有利条件:人口众、流通广、文化高、出版多、使用便。
改革开放以后,我到联合国工作人员语言学会演讲。我问学会负责人:联合国有6种工作语言,哪一种用得多,哪一种用得少?她告诉我,英语占到了80%,法语15%,西班牙语4%,俄语、阿拉伯语、汉语加起来占1%。你看,我们的国际性并不高。
我提倡的是,第一步要把我们的语言文字推广到全世界的华人,21世纪要使全世界的华人都会讲汉语,都会写汉字。
九局: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文化处于怎样的位置?
周有光:发出自己的声音非常重要。
我提出一个原则,全球化时代,你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是从国家来看世界。有人说“30年河西30年河东”,世界文化的接力棒从西方传到中国来了,文化中心也要跑到中国来了。
我根据文化学,提出“双文化”论,即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而不是简单的“东西文化”。东方文化实际上并不是1个东方,而是3个东方:东亚、南亚、西亚;西方文化是西欧加上美洲。所以现在有四种传统文化:东亚传统、南亚传统、西亚传统、西方传统。
在这四种传统文化之外,还有一种文化是世界性的,即国际现代文化:它由全世界共创并共享。
所以我认为当今的文化是国际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两个方面,而不是东西轮流坐庄。
九局:您从85岁之后退休后一直笔耕不辍,创造力和思考力令我们年轻人汗颜。您怎么看读书与思考的关系?
周有光: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给改了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普通人不容易懂。我把罔改成了盲,殆我改成了聋,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好玩嘛。人家就容易懂了。
我上学的时代,老师们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不是先生讲,学生听。一定要思考。连孔夫子讲的话,对不对,你要独立思考了才能接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我想我们今天还是要提倡独立思考。你相信一句话,要思考过,这话为什么是对的,不思考就接受了,那个教育是灌输教育,填鸭式的不行。这个原则今天还是可以用的。
2007年6月25日,周有光学电脑,时年102岁
九局:近两年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都更加重视起来,您怎么看这种思潮?
周有光:老的东西,要改变要慢慢地改变,老的文化丢掉,你要经过仔细思考慢慢改变。每个地区国家都有传统文化,都在改进,可是不能乱搞。文化的真空自然会想起孔夫子来填补这个真空。
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是对的,可是怎么尊重呢?我们要弘扬华夏文化,不是复古,要创新。所以我主张儒学的现代化,我写过这篇文章。儒学是非常重要、了不起的,可是我们研究儒学不是来复古,是更新。儒学里面的重要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要搞清楚。
就是说,我们要研究传统文化,为了现代发展,为了创造,不是为了迷信,迷信是一种落伍的思想和行为。现在往往纠正一个错误,走进另一个错误里。这个你思考一下,就容易改正,你不思考就容易错误。
人的思维都是这样的,科学前进的道路是尝试与错误,这是科学的原理,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正,过去有种药片叫做六零六,就是经过六百零六次的尝试、错误再改正,才成功的。
我常常讲一句话,从前我们是从国家来看世界的,现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从世界来看国家,中国的任何事情,要从世界来看,所以,要有世界眼光,是全球化时代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如此。
九局:您能给青年人一些建议吗?
周有光:假如我要给青年表达什么意思呢,就一定要看世界,从世界来看中国,看任何问题,第二,我刚刚讲过了,一定要思考。比如,我今天讲的话,你首先要否定,你否定 不了再来考虑接受,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么实践呢?要实证。怎么实证呢?要把你这句话,跟历史来看,跟事实来看,就能够证明了。
所以,你们要首先否定我的话,不要相信我的话。(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出品)
返回 <